Saturday, March 22, 2008

[Ph. B] 決定性的瞬間

是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 (Henri Cartier Bresson) 提出的概念,他認為攝影應該要把握住…決定性的瞬間 XD 既然提到這個,那就表示今天這篇要提的就是快門的運用啦~(快兩個星期沒文章,一寫就只能寫這個,我的生命最近真的很乏味啊…)


快門其實…沒什麼好講的老實說,反正意思就是曝光時間的長短,通常每拉長兩倍的快門稱為增加一級或一格快門,縮短一半的快門時間就叫減少一級或一格快門,所以如果快門時間從 1 秒拉長為 8 秒就叫做增加三級快門,反之從 1/250 秒縮短成 1/2000 秒就叫減少三級快門,這個…應該不難吧?

目前常用的快門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兩片簾幕,在快門按下去前是遮住感光元件或底片的(廢話),當快門按下去的時候第一片快門簾會開始沿某個方向拉開,例如…從上面開始往下拉開好了,這個時候感光元件從上方開始接受曝光,全拉開以後就是整片持續曝光(又是廢話),等曝光時間到了以後,第二片快門簾就跟著前者的腳步開始由上往下把感光元件遮住,等到全部遮住以後曝光就完成啦~

那麼改變快門時間的效果何在呢?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拍瀑布或夜景吧,以夜景來說通常都需要長時間曝光,而這種曝光方式拍出來的效果就是車燈軌跡會很清楚,這應該不需要多說~至於拍瀑布就看你想要的效果啦,想要粒粒分明的水珠就用較短的快門,產生決定性的瞬間,而想要連綿不絕的感覺就用較長的快門,捕捉長時間的水流軌跡,出來的效果就是絲絹般的瀑布~

這方面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防手震了,目前大部分廠商做的防手震的機制都以光學防手震為主,簡單的說就是鏡頭內會裝有感應器感受相機的移動,之後再根據這些感應數據來移動鏡頭內的鏡片(現代鏡頭大多數都是以多枚鏡片構成),使最後成像在感光元件上的影像能夠始終維持在定點上,這樣也就能夠拍出清晰的照片啦~

那防手震跟快門有啥關係咧?其實防手震主要的用處就是延長快門時間,例如在某個不是很亮的環境中,原本可以容忍手不會晃到的時間是 1/60 秒(這和亮度、光圈、焦距都有關),但是該環境如果要正確曝光的話快門至少要 1/15 秒才夠,這時有了防手震就可以容忍手撐在那裡微微抖動,因而延長快門時間啦~不過防手震也不是萬能,通常好的防手震可以延長 2~3 級快門,當然這也不是絕對啦,從 1/1000 秒延長到 1/250 秒、跟從 2 秒延長到 8 秒還是有差的 XD

所以以後看到購物頻道在炫耀某某相機有超強防手震的時候,記得不要輕信啊,看到他做這種示範的時候可以偷偷注意幾件事:第一是他有沒有把 ISO 調很高,一般數位相機的 ISO 可能可以調到 800 甚至 1600,不過堪用的 ISO 通常是不高,可能 400 就差不多了,拉到那麼高通常是逼不得已的環境、或是想賺你錢的時候才會用到(某牌有號稱夜光機的是例外啦)~第二是看他是不是在很亮的環境中拍的,假使環境很亮,快門可能只要 1/500 秒,那本來怎麼晃都不怎麼會影響到嘛,幾乎是一瞬間就拍完了~第三就是看他有沒有偷開閃光燈,對一般數位相機來說只要閃光燈一開,除非是夜景加人這種模式之類的,不然不管外界環境如何,快門速度就固定在某個數值(1/60 秒之類的),這也是種偷吃步~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快門跟閃光燈之間的關係很重要,所以下一篇沒有意外的話就是閃光燈啦!

Friday, March 7, 2008

[Ph. B] atropine poisoning

前面曾經出現過的幾篇文章標題看來,應該可以知道我對大眼正妹有著特別的愛好,所以…ㄟ?離題了 XD 前面有提到,這個專欄會先從大家的數位相機都有的功能開始講起,之後再講些比較進階的相機才有的東西,不過實際執行後才發現有些困難,畢竟相機要成像一定要靠光線,而控制光線最重要的就是光圈和快門,所以最後我還是決定從這些開始講

這次要講的是光圈。光圈是什麼呢?簡單的比喻就是人眼的瞳孔 (pupil)~在這裡岔開話題一下,最近有種隱形眼鏡鏡片很紅,就是戴上去可以變漫畫大眼正妹的那種(前提是你得是正妹),請不要再叫它瞳孔放大片了,那上面沒有塗散瞳劑,不會讓你的瞳孔放大,真的大白天瞳孔也變大那大概就要送醫院了 XD 它加大的部份叫虹膜 (iris),所以要也是叫虹膜放大片,不過好像沒幾個人在這樣叫的,總之…就不是瞳孔放大片啦!

好,回到正題,那瞳孔的作用是什麼?主要就是靠著調整它的大小來調整進入眼睛的光量,在亮的地方瞳孔會藉由收縮環狀肌而變小,讓光少進去一些;而在暗的地方則會藉由收縮輻射肌而變大,讓光多進去一些。眼睛的進光量主要就是藉由反射以及自主神經的調控來控制的。(這段好像是廢話 = =)

相機也是一樣的原理,只是把控制光圈的東西從肌肉換成了葉片,也就因為有不同的葉片設計,每顆鏡頭呈現出來的影像也會有些許的不同,不過這就離題了,不談。

再來要談的是光圈的表示方法。以正確的表示方法來說,一般的光圈大小會以 f/1、f/1.4、f/2、f/2.8、f/4、f/5.6、f/8 等等來表示,依此類推~(再寫下去撐篇幅的詭計就被看穿了)每增減一個光圈,行話就叫做增減「一格」。有看出來吧,所有數字都是寫在除號 "/" 的下方,什麼意思咧,就是數字越大其實光圈是越小的,不過一般為了方便常常會省略前面的 "f/",也就造成有人以為數字越大表示光圈越大的誤會。

另外,有發現這幾個數字之間的關係嗎?1、1.4、2、2.8、4… 1.4 平方就是 2,2 平方就是 4,2.8 平方就是 8,依此類推。前面提到光圈控制的是進光量,而既然光圈是個圓形,那…總有面積吧?所以實際上光圈數字就是 2、4、8、16…的平方根,也就是每增加一格光圈、進光量就增加為兩倍,而像 3.5 這種光圈就可以想像成安插在 2.8 和 4 之間,用來微調的啦~(這段應該看得懂吧?)

那光圈的大小跟拍出來的照片又有什麼關係呢?最簡單可見的就是大光圈可以拍出淺景深的照片,這也是一堆人迷戀大光圈的原因之一(其他原因容後有空再述)。什麼是淺景深?就是主題清晰、其他前後景模糊、最容易被人家覺得你拍照很厲害的那種照片啦,範例如下:

後面這段走了一個多小時…哭哭~ (by tcnineteen)

(這張照片背後隱藏的故事太多了,請容我有空再解釋,這同時也是讓我這第一個星期 run 外科就累到靠盃的源頭 = =+)

所謂的景深是指照片裡看起來清楚的前後範圍,光圈越大景深就越淺,反之亦然,例如上面這張淺景深照片的光圈大小,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 2.5,至於深景深…消費型數位相機拍出來的幾乎都是深景深,這應該不需要範例解釋了吧 XD

相較於對焦清楚的景深範圍,模糊的範圍一般稱為散景,以上面的照片來說就是那條可以走一個多小時的金水公路。一顆鏡頭的好壞除了色彩的表現、銳利度、畫面有無變形以外,許多人喜歡比較的就是散景的差別,而前面提到不同葉片的設計會影響到的其中一項就是散景的差異,不過細節我要再次跳過了 XDD

以一般消費型數位相機來說,光圈的範圍大多在 3.5-5.6 之間,就是所謂的要大不大要小不小,而且一看數字就知道,中間只有兩到三個光圈值可以選擇,有的數位相機還就直接只在這兩個光圈值之間跳動,能做的變化就少很多啦~光講數字可能沒什麼概念…就以單眼相機來舉例吧,單眼相機的鏡頭通常最小光圈都能到 22,而最大光圈則是各家廠商噱錢的利基所在,越大就越貴(所以又稱作「錢井深」),此外同時也跟焦段有關,這個有機會再提。以我上一篇提到的那顆鏡頭,最大光圈就有到 1.8,不僅可用的選擇加大許多,能做的變化也較廣。

那數位相機明明比較大的光圈也是有到 3.5,感覺應該算大光圈啊,為什麼常常拍不出這種淺景深咧?其實要用普通的數位相機拍出這種照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轉成小花模式啦,不過真正很難拍出這種照片的原因…很抱歉,我不太清楚,不過光圈的定義實際上和焦距有關(那個 "f/" 的 f 就是 focus 的意思),以普通數位相機來說,焦距其實都超短,我印象中跟這個有關係吧,不過我懶得查了,有請強者補完 XD

OK,有關光圈的簡介到此為止,不知道大家看完會不會霧煞煞,因為我其實不太清楚如何有系統的介紹,所以想到啥就講啥,而且寫的落落長,我個人其實很懷疑有幾個人會看到完~(按 End 的不算)